辭世已有好些年的黃仁宇先生,原是一位國民政府時期的軍官出身,後來赴美深造,改行鑽研歷史,最後成為一位知名的歷史學家。他的著作中,我僅讀過較有名的"萬曆十五年"、"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"和"中國大歷史"三本著作。


       中國大歷史一書,共分21章,每章中又分為幾個主題來討論,大概2年前第一次看完這本書,恰好今天在網路上看到網友一篇提問,趁著溫故知新把第二章又拿出來看了一下,本章標題為亞聖與始皇。與這位愛好歷史前輩所提出的7個問題進行討論,以下就把我的觀點和回答紀錄下來,以供大家參考囉。


 


1. 第二章 16頁中提到"間架性的設計"是指像井字這樣九宮格的形式嗎?

       是的,我的看法是還包括分封土地、人口劃分等,schematic指的就是綱要、概要的意思,也就是周公訂定制度在形成、設計及執行上都僅憑著"粗略"的概念來做,並未仔細調查或做長期的規劃評估。當然了,一開始地廣人稀,彼此間衝突少,當人口增加後,制度就有崩潰的可能。

2.第二章 17頁中提到"自然法規"是指什麼 是指中國政治體系的缺陷 無法100%執行上頭交代下來的事情嗎?

       我的看法就如你所說的,許多太過至善至美、理想化的組織體系在執行之初尚能運作,但久而久之包括人口增加、血緣疏遠、宗族力量削弱、周天子權力無法駕馭諸侯等,說穿了就是不符合人性的許多組織設計,看似符合所謂的自然法規,實則不然;最主要的還有這套制度從西周初期制定,進入了春秋時期都已經過三百年左右,制度未隨社會變遷改變,自然窒礙難行了。

3.同頁 何謂"官僚主義" 就只有注重形式而已嗎?

       科層制又稱「官僚制」。它是一種理性化的管理組織結構。它的基本只能是知行決策者的經任命產生的官員所組成的大型組織。它必須遵循一套特定的規則與程序,有明確的權威登記,權責自上而下傳遞。
       亦即"官僚主義"的原意是指一種理性化的管理組織結構。尤以周公創立的至美至善卻不符合實際的制度,執行到最後變成注重形式超過實際,又盡力於儀節的種種特性,遷就融通及至最後真是力不從心只好任其不了了之。形成了只注重形式的泛稱。

4.為何說"周人藉著封建 廣泛的推行農業" 是指周人藉武裝殖民 然後強迫當地人耕種嗎?

       我個人覺得武裝殖民應該也是手段之一,但是不是全部,例如還可以用宗法的力量來達成。

       其下級則務必先竭心盡力做到理想上的境界,同時上級也不時向下級施加壓力。
       每個諸侯的疆域內,必有宗廟,它成為地區上神聖之殿宇,其始祖被全疆域大眾供奉,保持著一種准親屬的關係(所以時至今日,很多中國人的姓氏,源出於當日部落國家的名號)。在領域內不僅公侯伯於男的名位世襲,即主持國政的卿及大夫也仍由指定的世系所把持,他們在周朝成立時,即各在領地內擁有地產。


       周代初年分封世襲,土地為諸侯及貴族所有,在這樣的情況下我想一開始農民是沒有土地權的,憑藉井田制度來推行農業,給農民田種,公田收入歸諸侯或貴族,這應該也是推動的誘因吧。

5.20頁 周王室喪失足夠實力可以維持封建 宗法 井田制度 本人可以理解,但是為何人口激增會導致封建及宗法制度的瓦解?

       因為封建又與宗法相連,才保持了全局的穩定性。人口激增之後,環境更變,這種安排已無法維持。原來各國間的無人地帶,此時已不存在,各國當面接觸之後衝突時起。外交問題,也影響到內政。周王本身靠自有的地盤繼持他的軍事實力,喪失了這領域之後,對諸侯的仲裁也鮮有成效,更使王室窘迫的則是各國的進貢也告終止。於是,封建及宗法制度逐漸瓦解。


       但是隨著地主代代分賞給自己的子孫或封賞給部屬,每個小地主的公田數逐漸養不起自己;另一方面,增加的人口靠著新的開墾來滿足,最後諸侯或貴族領地內再無荒田,制度無可避免的終究發生問題。

6.24頁 何謂"螺線式發展" ?
還有 為何孟軻提倡全國慈悲為懷這種平平之論會得到全國的支持?

       "螺線式發展"我的看法是指周代各項國家組織制度、文化等等以漸進的演進方式發展,到了始皇統一前後逐漸形成了今日中國的雛形。

       另外書中前一段提到,在春秋時代,紀錄留下了170個國家的名目。迄至孟子之日,只有12個可以在地圖上畫出,其中也只有7國可以實際算數。這樣的兼併不斷的繼續下去,一直發展到周之封建所劃分的各國疆域全部作廢,最後,所有土地歸一人管轄,治下延伸到東亞大陸的一大部分。
  接下來在東周的550年內,戰爭的方式也有很大的改變。春秋時代軍隊人數少,戰鬥不出一日,交戰時保持騎上風度。交戰者按儀節行事使戰鬥藝術化,符合封建時代的道德標準。一到戰國時代,這樣文明的作風已蕩然無存,作戰起來其凶殘也不下於現代人物。一到戰國末年,每方投入戰鬥的兵員近50萬,實為常事。野戰之後又包圍城市,可以連亙數月。有好幾個國家已做到全民動員的地步。至少有一次,有一個國君命國內15歲以上的男子全部到一個前線的重鎮集結。當時戰死的人數和加於俘虜的殘酷事例,不論是否經過誇傳,足以使現代的讀者戰慄。

       在這樣鮮血淋漓的震撼紀錄與慘痛經歷過程當中,就足以喚起人們對於孟軻提倡全國慈悲為懷這種平平之論的支持。

7.還有一點,雖說西周採宗法制度 大宗可以藉自己在家族中的地位維持各封國的地位,但是其也一定要擁有足夠的仲裁能力 才能維持封建制度吧。而西周政府又不斷將王畿分封出去 造成自身勢力被削弱,而分封出去的諸侯 又因傳過幾代後血緣變的疏遠 而互相併吞,然後周天子缺乏仲裁實力 諸侯與周天子之間血緣關係也變疏遠,於是造成東周的局面,不知道本人如此推論有無錯誤 ?

       我非常同意你的觀點。
       我想這就是西周制度到了東周時崩潰的最大因素,試想經過了幾百年的劇烈變化,再好的制度都經不起考驗了,更何況是維繫在逐漸疏遠的血緣上的宗主關係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kankaisou 的頭像
    kankaisou

    kankaisou的部落格

    kankais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